比較各種運輸方式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空運貿易是例外中的例外
目次
1: 各種運輸方式依重量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2: 各種運輸方式的出口單價及成本
3: 各種交通方式依乘客數量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4: 總結
1: 各種運輸方式依重量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在過去的兩個月裡,我們參考了大量數據並發表了9篇關於「可持續旅行」的文章。 由於這一次已經是第 10 篇,所以將暫時完結「可持續旅行」系列。 最後是關於各種運輸方式依貨物重量和乘客數量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數據。 通過查看這些數據,希望能讓更多人了解並思考如何選擇運輸方式和交通工具。
在「可持續旅行」系列中,我們使用 ECTA 的「Guidelines for Measuring and Managing CO2 Emissions from Freight Transport Operations」中提供的數據計算並説明了飛機上托運行李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計算中使用的空運貨物量(噸/公里)的二氧化碳排放單位為 0.602 kgCO2/tkm。同時ECTA也有提供其他交通工具的數據,所以這次製作了以下的圖表。
Source: ECTA
根據ECTA的數據,航空貨運的二氧化碳排放單位是卡車等公路運輸的9.7倍,鐵路運輸的27.4倍。 可見航空貨運的二氧化碳排放單位比起其他的運輸方式多上不少。 因此旅行時在飛機上攜帶沉重的托運行李對氣候變異的影響非常大。
2: 各種運輸方式的出口單價及成本
接下來,我們使用世界上最大的經濟強國、以及貿易金額最高的美國2021年的數據 (Bureau of Transportation Statistics),計算出各種交通工具的貿易單價(出口/進口單價)。 空運貿易單價為131,319美元/短噸(144,713美元/噸)。 按130日元/美元換算,為1707萬日元/短噸(1881萬日元/噸)。 從高額的貿易單價來看,空運僅用於精密機械等超高價商品的貿易。
Source: Bureau of Transportation Statistics
因此按貿易總額計算,空運貨物的金額佔整體的29.6%,但是按重量計算的情況僅佔整體的0.4%。所以在重量計算上,空運貿易是例外中的例外。
Source: Bureau of Transportation Statistics
Source: Bureau of Transportation Statistics
此外,空運的成本也非常高。 根據「The Geography of Transport Systems(2020年)」,空運成本為 137.5 美分/噸-英里,是其他運輸方式的平均成本,6.95 美分的 19.8 倍。 因為空運成本極高,只能用於運輸非常高價值的物品。
Source: The Geography of Transport Systems
將美國航空貨運的貿易單價計算在平常旅行時所用的20㎏的托運行李的話,金額為 2,894 美元(376,000 日元)。 各位覺得托運行李值得擁有2,894 美元的價值嗎?
3: 各種交通方式依乘客數量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計算完貨物運輸的數據後,讓我們再來確認一下各種交通方式依乘客數量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我們使用了國際能源署 (IEA) 和「Our World in Data」的數據。 同時「Our World in Data」的數據是來自英國商業、能源和工業策略部。
國際能源署提供了各種交通方式依乘客數量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基本水平範圍的數據(2019 年)。 按平均值比較,二氧化碳排放量最低為鐵路的62g/km,最高為大型車的192g/km。如果把飛機的數據140g/km設定為平均值的情況,將會在於大型車192g/km和中小型車117g/km的中間。
Source: IEA
另一方面,「Our World in Data」發布了更詳細的數據(2018 年)。 最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交通工具為國際列車(歐洲之星)的6g/km,最高二氧化碳排放量為長途航班(頭等艙)的599g/km。此外重型汽油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為283g/km,柴油重型車為209g/km,長途航班(經濟艙)為150g/km,短途航班(經濟艙)為156g/km。 有趣的是IEA的數據有顯示大型車輛排放的二氧化碳比飛機還多。 所以你可以從數據看到乘坐頭等艙的飛機旅行,和乘坐豪華轎車從機場到城市是對全球環境最糟糕的旅行方式。
The carbon footprint of travel per kilometer, 2018
GHG emissions (gCO2e/km) | |
Long-haul flight (first class) | 599 |
Long-haul flight (business class) | 434 |
Large car (petrol) | 283 |
Domestic flight | 255 |
Long-haul flight (economy+) | 240 |
Short-haul flight (business class) | 234 |
Black cab (taxi) | 212 |
Large car (diesel) | 209 |
Medium car (petrol) | 192 |
Medium car (diesel) | 171 |
Short-haul flight (economy) | 156 |
Small car (petrol) | 154 |
Taxi | 150 |
Long-haul flight (economy) | 150 |
Small car (diesel) | 142 |
Motorcycle (large) | 135 |
Large car (hybrid) | 132 |
Ferry (car passenger) | 130 |
Medium car (hybrid) | 109 |
Small car (hybrid) | 105 |
Bus | 105 |
Motorcycle (medium) | 103 |
Petrol car, 2 passengers | 96 |
Diesel car, 2 passengers | 85 |
Motorcycle (small) | 84 |
Large car (plug-in hybrid electric) | 77 |
Medium car (plug-in hybrid electric) | 71 |
Large electric vehicle (UK electricity) | 67 |
Medium electric vehicle (UK electricity) | 53 |
Petrol car, 4 passengers | 48 |
Small electric vehicle (UK electricity) | 46 |
Diesel car, 4 passengers | 43 |
National rail | 41 |
Light rail and tram | 35 |
London Underground | 31 |
Small car (plug-in hybrid electric) | 29 |
Coach | 28 |
Ferry (foot passenger) | 19 |
Eurostar (international rail) | 6 |
Source: Our World in Data
4: 總結
看完以上1-3的數據,不知道各位有什麼感受? 事實證明旅行時攜帶托運行李上飛機時,無論是從氣候變化還是從運輸成本上來說都是極其不合理的。 「到底我們還需要托運行李嗎?」